韩国锦江入海口生态修复问题及海水流通推进方案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韩国忠南研究院 尹钟珠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尹钟珠

韩国忠南研究院

jjyoon@cni.re.kr


1. 锦江入海口的环境问题


锦江入海口横跨忠清南道和全罗北道,从历史和地理角度来看,这里是韩国西海岸母亲河——锦江与海水交汇的区域。其生态价值极高,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核心轴。然而,自1990年锦江防潮堤建成后,由于海水流通阻断、沉积物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生态系统急剧恶化。


锦江入海口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防潮堤建设导致锦江河口湖的淡水化,使独特的咸淡水交汇生态系统崩溃。此外,陆源沉积物输入被阻断,河口流速降低,加速了河床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场/鸟类栖息地减少、候鸟迁徙地缩减。同时,水流阻断还加剧了绿潮及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问题(图1)。


锦江防潮堤的建设在保障农业用水和调节洪水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因盐害加剧及海域渔业资源减少引发了农民与渔民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阻断了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自然连接,咸淡水交汇区的生物迁徙与栖息地交流受到限制。


随着这些问题持续发酵,近期开始试点性开放防潮堤闸门,并研讨重新引入海水流通的方案。这一举措被视为锦江入海口生态修复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表明,需要开展更多关于如何平衡自然与人类、开发与保护的讨论,以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共存。


[图1] 锦江防潮堤周边环境变化及绿藻发生案例(2022年8月)




2. 四大闸坝建设与运营导致的锦江环境变化


锦江闸坝建设以保障流域水资源、支持农业用水及洪水调控为目的推进实施,但由此引发了多重环境变化。锦江流域内设有世宗坝、公州坝、百济坝三座闸坝,这些设施对河流自然水流实施了人为调控。


闸坝建成后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水质恶化与沉积物增加。水流减缓导致有机物和营养盐在河道内堆积,成为藻类繁殖与绿藻现象的主因(图2)。尤其在夏季持续高温期,绿藻暴发加剧造成生物栖息环境恶化,河流自净功能持续衰退。此外,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断,引发鱼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及生态系统割裂现象。尽管部分闸坝设置了鱼道作为鱼类通行设施,但其实际效果仍存争议。同时,受水位变动影响,沿岸湿地生态系统出现沉积物淤积等问题,部分区域植被消失或发生变异。


此类环境变化监测数据可作为锦江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依据。


[图2] 锦江闸坝周边绿藻暴发导致的毒素物质(微囊藻毒素)检出案例(来源:MBC《PD手册》)


近期,针对锦江闸坝功能及环境影响的重新评估工作正积极开展。但自2020年部分闸坝作出拆除或常时开放决定后,2023年拆除决议又被撤回,2025年李在明政府再次将闸坝拆除作为竞选承诺,政策反复使当前亟需审慎决策。




3. 河口区域生态修复基本方向


为解决锦江入海口生态环境问题,地方政府与民间团体正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核心目标是部分恢复海水流入,重建咸淡水交汇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及生物栖息地。具体措施包括研究防潮堤闸门开放或调整部分开闸位置等方案,同时需持续监测河口底栖生物及水质状况。


此外,通过与当地居民合作,正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及环境教育项目,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锦江入海口生态修复不仅是自然功能的恢复,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路径的重要实践(图3)。


[图3] 锦江入海口生态修复基本方向


<基本方向>

-(咸淡水区修复)通过恢复海水流入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

- (综合水闸管理)实施防潮堤弹性开放及闸门运营调整(维持供水及治水功能)

-(生物多样性恢复)修复河口栖息环境并引入生物多样性扩展计划

-(区域共治与居民参与)构建渔民、地方政府、市民团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具体实施课题>

-(防潮堤试点开放)基于潮位与盐度监测的阶段性闸门开放实验

-(盐度及沉积物调查)建立基础环境调查及长期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栖息地修复工程)通过营造咸淡水栖息地修复/扩展芦苇群落、滩涂、候鸟迁徙地,并实施物种监测

-(可持续农业转型支持)为咸淡水区提供替代农业用水(扩大引水渠、确保农业水库等),推广抗盐害农业技术并提供转型补贴

-(工业用水供应计划)构建广域供水网络,支持海水淡化设施建设等

-(生态旅游活化)宣传锦江入海口生态价值并开发探访项目




4. 法律与制度支持(推进《沿岸河口修复特别法》)


《河口修复特别法》是为系统性、可持续地推进包括锦江在内的韩国主要河口生态系统修复而正在制定的法律。该法案旨在从国家层面支持河口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


《河口修复特别法》的推进背景是:由于防潮堤、闸坝等人工构筑物阻断河口自然水流,导致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咸淡水交汇区消失、鱼类及鸟类栖息地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加剧,法律与制度应对的必要性愈发凸显。近期,随着洛东江防潮堤开放等河口修复试点项目的积极推进,在系统性法律框架下推进相关工作、制定特别法的必要性持续被提出。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海洋环境管理法》《环境政策基本法》《河川法》《湿地保护法》《自然环境保全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全相关法律》等,这些法律分别对相关领域进行规范。然而,现行法律并未以河口修复与管理为核心进行规制,且难以实现对管理空白区域的综合性、广域性管理。


《特别法》主要内容包括:入海口修复基本规划的制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修复项目的实施程序与标准、居民参与及纠纷调解机制、财政保障等。同时正在讨论生态系统监测与成效评估体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等配套制度。


目前,以国会、海洋水产部和环境部为核心正在推进法案制定工作,各河口所在地地方政府牵头,与市民社会团体(包括:国家河口生态修复全国会议、锦江河口自然生态恢复推进委员会、锦江流域环境会议等)及专家团体保持密切沟通。


该特别法一旦颁布实施,不仅将为锦江河口,还将为洛东江、荣山江、汉江等全国主要河口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统一、高效的制度保障。


通过推进《特别法》的制定,在政策层面上,将形成跨政府部门间的政策共识,为预算安排提供法律依据。另外,还将建立利益相关方协调机构(涵盖渔民、农民、工业园区、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等),实施基于科学数据的修复目标管理程序,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尽管《河口修复特别法》在国会提案阶段已停滞逾十年,但随着其必要性和正当性日益凸显,预计未来将获得实质性推进。




5. 通过海水流通恢复河口生态的方案


锦江河口海水流通是为了恢复部分因锦江河口闸建设而阻断的海水流动所做的努力。自河口闸建成后,淡水与海水交汇的咸淡水环境消失,导致鱼类产卵场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韩国曾成功推进过通过始华湖海水流通改善水质及潮汐发电的案例。而在洛东江,2019年由环境部、国土交通部、海洋水产部、韩国水资源公社、釜山市共同参与的“洛东江河口闸海水流通运营实证实验”后,虽水平有限,但至今仍持续实施着海水流通。


这些海水流通试运行旨在评估咸淡水环境恢复的可能性,并收集有关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变化的数据。仅通过海水引入,就已重新发现部分濒危鱼种。然而,是否扩大海水流通规模仍需协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农业与工业用水保障、盐害风险、渔业权争议等问题正成为敏感议题。为此,政府通过居民说明会和听证会等渠道广泛征集意见,寻求兼顾生态价值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方案(图4)。因为河口区海水流通不仅是单纯的水闸开放问题,而是需要从生态恢复、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与地区社会共生等更高维度进行统筹的课题。


[图4] 锦江河口海水流通促进讨论会实例(2025.6.12,舒川郡)




6. 国内外河口闸海水流通案例


国内案例包括始华湖海水流通、洛东江河口水闸开放试点、新万金海水流通试点等;国外案例则可参考美国圣路易斯密西西比河的城市型河口生态修复、德国易北河通过河口开放实现的湿地修复案例,以及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等。


<始华湖生态修复>


始华湖生态修复是国家为挽救1990年代初始华防波堤建设后出现的严重水质恶化及生态系统破坏而实施的整治项目成果。该湖泊最初是为保障农业用水及开发工业园区通过围海造田形成,但因海水流入被阻断导致湖内水质急剧恶化,相继引发恶臭、藻类大规模繁殖、鱼类大量死亡等环境问题。


1997年后,政府为改善始华湖水质并恢复生态系统,制定了《始华湖特别综合对策》并推进多项修复工程。主要措施包括:扩建周边污水处理厂处理容量、阻断污染源、构建人工湿地、修复滨水生态空间等。特别是2000年代起,通过设置海水循环水闸改善潮汐流态,促进海水与淡水混合,有效提升了水质净化效果。


通过这些努力,始华湖水质得到显著改善,藻类繁殖现象也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水鸟、鱼类、底栖生物等多种生物种群逐步恢复,湿地与芦苇丛等自然生态空间也得以重现。此外,始华湖区域已转型为生态旅游与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市民参与型环保项目、建设生态探访路径等措施,持续强化与当地社区的联动。始华湖生态修复现已被公认为人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典范案例,未来可作为解决类似环境问题的参考范本。


<洛东江河口海水流通案例>


洛东江河口海水流通案例与锦江河口海水流通的讨论背景相似,作为恢复因人工建筑河口闸而阻断的咸淡水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尝试而备受关注。洛东江河口于1987年设置洛东江河口闸后,随着海水流入被阻断,咸淡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口闸建设后,洛东江河口持续出现鱼类产卵地减少、水质恶化、底栖生物多样性下降、候鸟栖息地缩减等环境问题。鉴于此,以釜山市、环保团体和研究机构为中心提出了海水流通的必要性,并开展了多项实验与政策讨论。


自2019年起,洛东江河口闸通过试点性开放水闸实施海水流通实验,在考虑潮汐影响的水闸调度方案下,对咸淡水生态系统恢复可能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海水流入期间发现了鱼类种群回归(图5),同时观测到潮间带生态系统恢复迹象。但围绕扩大海水流通规模,出现了农业用水保障、盐碱化风险、渔业权调整等多方利益冲突。鉴于此,政府正通过多维度研究,综合吸纳当地居民及专家意见,探索长期可持续的海水流通方案。洛东江河口海水流通案例已成为其他建有河口闸的河口区域制定修复政策的重要参考,特别是作为影响锦江河口政策决策的对比分析对象而备受关注。


[图5] 洛东江河口闸海水流通后洄游性鱼种重现报道(2020.12.17,KNN新闻)


洛东江河口闸开放作为通过海水流通恢复咸淡水生态系统的尝试,其效果已获得多方面的观测与评估。水闸开放后的监测主要围绕海水上溯对河口区生态及水质变化的影响展开。实施海水流通后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第一,通过海水流通确认了鱼类种群回归。包括濒危物种在内的多种鱼类重现,其产卵地功能恢复可能性得到证实。特别是观察到鳗鲡、鲻鱼、竹荚鱼、鲑鱼等洄游性鱼种的出现,这一现象被解读为咸淡水环境恢复的积极信号。


第二,潮间带及底栖生物生态系统呈现恢复迹象。海水流入使潮间带特有的盐生植物与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生产力亦有所提升。这些变化为生态系统恢复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第三,局部河段观测到水质改善效果。海水与淡水的混合效应导致溶解氧含量上升、氮磷浓度下降等积极变化。但开放时长与规模的不同会导致效果程度存在差异。


然而,盐害风险、农业用水保障及渔业权调整等矛盾因素仍然存在,需同步推进长期效果监测与社会共识的形成。洛东江河口闸开放的初期成效,作为验证海水流通生态合理性的典型案例,为其他河口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万金水质问题>


新万金湖水质问题是防波堤建设后海水流通受阻引发的重大环境议题,已引发关于新万金开发项目可持续性的争议。该湖泊最初以保障农业用水、建设工业园区及城市开发为目的而建造,但随着淡水化政策的推进,湖内水质急剧恶化。


水质恶化的主因包括:周边农田与城市区域流入的污染物、河流流量减少、藻类繁殖加剧、因滞留时间延长导致的内循环不足等。特别是夏季反复出现绿潮与富营养化现象,溶解氧不足引发的鱼类大量死亡及恶臭问题频发。据此,新万金湖水质曾被环境部评为水质标准中最劣等的“极差(6级)”。


海水流通工程旨在通过新万金防波堤排水闸引入海水,以达到改善水质、恢复河口生态的目标。尽管该过程伴随诸多环境与政治争议,但最终被视为复苏新万金湖生态环境、探索可持续管理方案的重要进程。


[图6] 新万金湖海水流通工程案例(加力排水闸,2020.11.2,中央日报)


政府虽通过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阻断污染源、促进内循环、植被恢复等措施推进水质改善,但舆论指出这些举措存在根本性局限。特别是是否扩大海水流通已成为水质改善的核心争议,协调农业、渔业及环保团体间的利益关系仍是关键课题。近期正研讨通过解决部分湖区管理水位问题来阶段性扩大海水流通的方案,并同步开展水质变化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估。新万金湖水质问题作为暴露大规模填海工程环境局限的典型案例,彰显了未来制定兼顾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政策的重要性。


<荷兰三角洲工程(Delta Works)案例>


荷兰三角洲工程是全球范围内通过海水流通改善河口区水质的标杆案例,其三角洲地区的水质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尤为著名。该工程以保护荷兰西部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在防范洪涝灾害的同时,通过有效调控海水与淡水流向来改善水质。工程采用水闸流量调节系统,精确控制海水入侵强度,以此维持自然河口生态系统的平衡。


荷兰为恢复自然海水流通,在部分区域采取了拆除人工防波堤或扩建现有海水通道的治理方式。这种自然修复模式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对河流富营养化问题,工程应用了有关技术方案:通过精密调控海水入侵强度,结合水质净化技术有效降低水体氮磷浓度。该技术通过清除有机物(藻类繁殖的主要诱因之一),成功抑制了浮游植物的过度繁殖。


此外,该项目建立了持续的水质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污染物浓度,并通过水质管理程序实现水质的稳定维护。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海洋生态恢复也被列为核心目标——通过持续修复沿海盐沼、滩涂等自然栖息地及海岸沙丘,为海洋生物创造良好生长环境。荷兰三角洲工程作为统筹“治水”与“治海”的典范方案,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参考模型。这些实践通过智慧水资源管理与水质改善,同步实现可持续环境治理与气候适应性海岸管理,堪称重要范例。




7. 结论及建议


锦江下游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恢复,更与以河口生态资源为基础的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尽管全球许多位于河口的沿海城市能够通过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实现富足生活,但韩国河口地区城市(以锦江为例,包括忠清南道舒川郡和全罗北道群山市)却正遭受环境破坏与经济衰退的双重危机,面临地区消亡的威胁。亟需制定能充分发挥河口生态价值的政策,将其转化为生态旅游城市的新增长动力。


此外,通过持续的水质监测实时追踪污染物浓度,并建立水质管理程序以稳定维持水质的系统。在改善水质的同时,海洋生态恢复也被列为重要目标,持续推进保护与修复滨海盐沼、滩涂等自然栖息地及海岸沙丘的工作,以促进海洋生物的良好生长。荷兰的三角洲工程作为兼顾治水与防洪的方案,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参考范例。此类努力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质改善,实现了可持续环境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性海岸管理的同步推进,堪称重要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