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第六届中韩黄海海洋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自然资源部与韩国海洋水产部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黄海海洋论坛自2009年设立以来,始终秉持“健康之海、活力之海、交流之海”的主题,已发展成为中韩两国海洋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上,来自中韩两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海洋治理的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海洋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黄海作为半封闭海域,其生态环境和海洋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两国专家分享了各自在黄海海域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和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合作,提高对黄海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海洋一所研究员袁东亮介绍了西太平洋与印尼海环流研究十年成果。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最强年际变化信号,其驱动的西太平洋暖池与东印太平洋暖池通过印尼贯穿流连接,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广泛影响。袁东亮介绍,该研究将深化印太翻转环流整体研究,拓展深海潜标阵列覆盖范围,提升气候预测模型对海洋动力过程的分辨率,推动研究成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应用。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卫星中心研究员金根容介绍了通过分析不同时长的卫星影像(5个月至12个月),优化滩涂地形主题图的制作流程。韩国和中国沿海都有大面积的滩涂,滩涂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然而,滩涂研究受限于潮汐导致的时间约束与泥泞地形造成的实地考察困难,传统现场调查方法存在监测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亟需引入遥感技术优化监测手段。金根容介绍,通过多源遥感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可以建立高效、精准的滩涂空间信息监测体系,为中韩海洋生态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海洋一所研究员徐兴永介绍了海水入侵与地下水交换研究。沿海低海拔地区因人类活动(如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海平面上升,面临海水入侵威胁,导致地下水咸化、土壤盐渍化及生态退化。相关研究通过多学科手段揭示了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与地下水-海水交换的复杂机制,证实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海洋物质循环的重要影响。针对黄海区域共性问题(如地下水交换引发的营养盐输送),徐兴永提议与韩国科研团队开展联合研究,共享数据与模型,共同应对赤潮、生态退化等跨境环境挑战。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循环气候研究部研究员方敏璟介绍了黄海及东中国海小黄鱼栖息地分布变化研究。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渔业产量最高的海域,黄海及东中国海作为核心区域,面临海洋加速变暖带来的挑战。小黄鱼是中韩共享的重要水产资源,具有季节性洄游特性,因栖息于近海底层且分布受半封闭海域限制,对气候变化敏感。该研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海洋变暖下韩国沿海小黄鱼栖息地的季节分布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中韩渔业资源协同管理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介绍了全球变化下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水母暴发机制研究。随着全球变暖、海洋酸化、溶解氧减少及富营养化等问题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大型鱼类减少了90%,水母等非目标生物爆发,威胁海洋健康与人类福祉。孙松指出,水母爆发是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预警信号”,其种群波动反映底栖-浮游生态链的断裂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2014年起,中韩建立“东海-济州岛”联合观测网络,涵盖同步调查、样品交换、人员培训及模型共建;2023年~2024年升级合作协议,监测范围扩大至黄海全域,聚焦水母生活史关键阶段的跨区域数据整合。双方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将水母监测预警与海洋保护地建设、可持续渔业政策相结合,推动海洋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演进。
在极地研究领域,中韩两国近年来都加大了对极地地区的科研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韩国极地研究所海洋大气研究本部研究员朴泰旭介绍了南极冰川融冰与海洋变化最新研究进展。南大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关键的热吸收与碳汇功能。南极大陆架海冰形成过程中伴随盐分释放,导致周边海水密度升高,在罗斯海、威德尔海等区域形成南极底层水,向深海扩散,构成深层洋流驱动力,其变化可远程影响北大西洋等区域的海洋环流与气候。朴泰旭建议,未来需强化国际协同,加强合作,整合观测数据与模型研究,以精准预测南大洋演变趋势,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支撑。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海洋健康的重大威胁。海洋一所研究员李景喜介绍了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现状、挑战与全球治理进展。目前科学家已在南极、北极等偏远海域及1000余种海洋生物体内检出微塑料,微塑料正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全球生态系统。海洋一所自2015年建立标准化采样与检测技术,建立海洋微塑料数据库(含方法、分布数据及光谱解析视频),与韩国、东盟等开展论坛与技术培训,2020年起在中国近海开展业务化监测,3次在联合国大会发布数据。李景喜表示,中国通过技术研发与数据共享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深化风险认知,为“清洁海洋”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海洋治理政策的讨论也是本次论坛的焦点之一。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等问题变得愈发重要。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研究员海洋法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梁熙喆介绍了中韩海岛管理法制比较与合作研究,他提出,中韩海岛管理政策各有侧重,但均面临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的挑战。未来需以“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为目标,推动海岛管理从单一国家治理向区域协同治理升级,共同维护海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与文化虽路径不同,例如科技认知自然、文化改造社会,但均以“学”为基、以“思”为要,共同服务于人类发展。海洋一所研究员李乃胜介绍了黄海海洋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合作展望。他指出,黄海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科技与文化交织的“文明海域”。中韩应依托共同的历史记忆,如徐福传说、航海遗产与科技合作基础,将海洋文化纳入区域合作框架,以文化共识促进科技协同,以科技成果活化文化遗产,共同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的“智慧海洋”新范式。